专家访谈
同心同德家训仍有借鉴意义
受访嘉宾:陈贤武
(潮学研究者)
南方日报:鹳巢地方不算大,整个村却有38座祠堂之多,仅李氏便有35座。这是为什么呢?
陈贤武:在古代,一个家族越庞大,人口越多,他们的祠堂就越多,说明这个家族越发达。《论语·学而》中这句话说得非常好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古时候,祠堂在乡村自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族人在同一个祠堂里拜祭先祖,强化了长幼尊卑,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,把家族统一起来。
鹳巢的祠堂文化通过一个个祠堂将族人拧成一股绳,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祠堂,鹳巢李氏现在依然很团结,此地也成了潮州李氏最大的聚集地。
南方日报:潮州李氏有何特殊的家风家训吗?他们对潮汕文化有何影响?
陈贤武:可以说,鹳巢李氏的世族宗祠里,那一篇《同心堂记》就是最好的家风家训。所有的家风家训最终无非是教育后人如何做人,如何写好“人”这个字。《同心堂记》展现了一个“五世同居、百口同爨(灶)”的和谐家庭,并告诫后人要“同心”,同心则家齐国治天下平,父子、兄弟、夫妇悉得其所。《同心堂记》文章末尾也提出了当时社会出现了一些“兄弟如仇雠(仇人),骨肉如路人”的情形,令人“愧乎心,贻笑天下后世”。这正面和反面的例子放在当下仍然具有教育意义。
鹳巢李氏的同心同德是潮汕人较为团结的一个代表和典型。此外,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视、对知识的敬重这一点尤为可贵。鹳巢李氏在潮州能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变成当时的望族,就是通过一代代的科举选拔完成的。
俗话说“富不过三代”,可是李氏却出现了“直系六代科甲”,这非常少见,正是因为对知识的敬重,并经过不懈的奋斗,他们才能在潮州府城有立足之地,并成为有众多进士的望族,这或多或少地对潮汕地区的教育起了促进作用。
李氏名人
李春涛(1897年-1927年)
广东潮州人。曾东渡日本,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读经济科。回国后参加了“五·卅”运动。当时国民党宣传部创办《政治周报》,李春涛任编辑,后任国民党左派报纸《岭东民国日报》社社长。1927年3月,共产党再创办《岭东日日新闻》,李春涛任社长。1927年“四·一二”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,时年30岁。
柯柏年(1904年-1985年)
本名李春蕃,笔名马丽英、丽英、福英等。出生于广东潮安城(今潮州湘桥区)。中共早期党员之一,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。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外交部美澳司司长、驻罗马尼亚共和国大使、驻丹麦王国大使,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,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,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组评议委员。
李小龙(1940年-1973年)
原名李振藩,美籍华人,祖籍广东佛山。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、武术技击家、武术哲学家、双节棍之父,著名的华人武打电影演员,截拳道武道哲学的创立人。他对电影业的贡献不可磨灭,其中《猛龙过江》打破全亚洲票房记录,与好莱坞合作的《龙争虎斗》总票房达2.3亿美元。1993年,美国发行李小龙逝世20周年纪念钞票,好莱坞名人大道铺上李小龙纪念星徽。
李嘉诚(1928年~ )
出生于广东潮州,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。1940年因战乱,全家逃难到香港。1950年,创办长江塑胶厂,后成为“塑胶花大王”。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市场。1979年,“长江”购入老牌英资商行“和记黄埔”,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。
1981年获选为“香港风云人物”,1981年获委任太平绅士,被评选为1993年度香港“风云人物”。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,连续15年蝉联榜首。
逢星期三出版 策划:张东明 姚燕永 执行:陈志 练学华 胡智勇 统筹:李平科 李培
上一页12全文阅读